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四十歲以上民眾 七成是高血壓高風險群

根據台灣高血壓學會千禧之愛基金會所做的「國人血壓認知行為調查」,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有超過七成是高血壓的高風險群,推估全台有將近624萬人需要做血壓管理。但是只有兩成民眾每周有量血壓,每天有量血壓的只有只有7%。台灣高血壓學會今天(20日)推出新的公益影片,影片主角陳昇親身呼籲,「早上騎腳踏車,晚上量血壓」。(黃仲丘報導)
英國研究顯示,導致全球殘障及死亡人數的排名中,血壓控制不佳高居第一名,高血壓問題在台灣也十分嚴重,根據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千禧之愛基金會所做的「國人血壓認知行為調查」,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有超過七成是高血壓的高風險群,推估全台有將近624萬人需要做血壓管理。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詹鼎正指出,家人有高血壓史、沒有良好
飲食習慣,缺乏睡眠,都是高血壓高風險群。他說:「壯年40~64歲,我們先讓他們做問卷,然後量一血壓,發現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血壓偏高,偏高的定義是,130跟85超過這個數字,他們也發現百分之七十的人是高危族群,高危是指家裡有人有高血壓、飲食習慣沒有好好注意,或者是說每天沒有好好睡覺,就是屬於高危族群。」
調查也發現,自認為血壓狀況良好的民眾,其實有3成7血壓偏高,但是只有兩成民眾每周有量血壓,每天有量血壓的只有只有7%。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表示, 一位五十歲工廠老闆,有高血壓沒有定期量,最後腦中風,導致一生的工廠事業停擺。
詹鼎正呼籲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應每日量血壓。除了在家測量,也可以多利用全台600家便利商店的「千禧健康小站」的免費血壓服務與藝人陳昇呼籲「早上騎腳踏車,晚上量血壓」。

中廣新聞網 – 2014年8月20日 下午7:16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降血壓藥吃得巧 治療效果不NG

【降血壓3迷思 均須規律服藥】
《迷思1》:高血壓患者需終身服藥?
《解答》:降血壓用藥只是治療手段之一,平時可以藉由運動、飲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改善,如果效果不錯,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可以減少藥量。但如果是血壓控制不好,或者不節制飲食、不運動、經常熬夜的人,大概就需要一輩子都靠藥物來控制血壓。
《迷思2》:血壓降下來就可自行停藥?
《解答》:控制血壓需規律服藥,驟然停藥可能發生危險。血壓藥一定要持續、規律的服用,藥效才會穩定,如果因為血壓暫時降下來就停止服藥,不但會增加醫師調整藥物的難度,也可能讓血壓起伏更大,反而容易引發不舒服或其它副作用。
《迷思3》:服用降血壓藥容易引起腎臟功能損壞?
《解答》:事實上,患者等到腎臟功能衰弱再來服藥,腎臟反而無法負荷,因為不遵照醫囑服藥,血壓就不能獲得良好的控制,如果長期讓血壓太過偏高,反而容易讓腎臟受到損傷,尤其目前降血壓藥都屬於長效型,規律用藥能讓患者有更好的用藥行為與治療效果。
【醫師提醒】:減少用藥量是目標
高血壓第1期時(收縮壓140~160mmHg及/或舒張壓90~100mmHg),醫師一開始通常會開1種降血壓藥物,而高血壓第2期時(收縮壓>160mmHg及/或舒張壓>100mmHg)則是開2種藥物,之後再視病患狀況調整。基本上,病患服用降血壓藥物種類愈少,有可能表示血壓數值愈低、情況愈好。當然,如果能夠靠生活及飲食習慣來維持血壓低於120/80mmHg,完全不用吃藥,則是最理想的狀態,但仍需要天天量血壓,有效控制高血壓。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 /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居家量血壓這樣做!莫忘722口訣




高血壓讓心臟衰竭率增5~7倍
有人以為血壓高一點沒什麼大不了,但事實上,許多嚴重的疾病,例如中風、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等引起的殘障,甚至死亡,罪魁禍首通常就是高血壓。
血壓過高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持續的高動脈血壓,會破壞心血管系統,包括了心臟、腦部、眼睛和腎臟的血管。(見右圖)比方在心臟,血管硬化和狹窄導致動脈阻力增加,因此左心室得更用力才能將血液打出去,長久下來左心室會變肥大,致使心臟衰竭;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硬化,因而心絞痛、心肌梗塞的危險增加。
血壓愈高,或沒有控制血壓的時間愈長,導致:
■中風機率增加7倍
■心臟衰竭機率增加5~7倍
■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增加2.5~4倍
美國佛萊明罕心臟研究指出,如果一個35歲年輕人的血壓正常,平均應可再活40年;但若在35歲時血壓已經偏高又沒有治療,則平均只能再活24年。換句話說,放任高血壓不處理,很可能會減少16年壽命。
如何正確測量血壓?
血壓是血液對動脈管壁施加壓力測量出來的結果,取決於三大因素:心臟的作用力、動脈管壁彈性、血液的體積和濃度。
血壓需用血壓計測量得知。選擇血壓計時,只要有醫療器材認證字號,傳統水銀式、電子式手臂血壓計的準確度和穩定度都很高。
重點是固定同一台機器,並用標準方式(輕鬆坐正,確保手臂與心臟同高,手心向上)測量。
台灣高血壓學會提出「722」(諧音「請量量」)居家血壓量測口訣:
■「7」連續七天量測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
台大心臟科醫師王宗道指出,中風、心肌梗塞發病的高峰是清晨5點~早上10點,因此清晨量血壓較有意義,可反映夜間的血壓。
另一個中風的危險時段是晚上,因此建議睡前也量一次血壓。
■「2」每次量兩遍:兩次間隔一分鐘,再取平均值。
一般人在家裡通常比較放鬆,因此居家量測血壓的標準為:收縮壓135mmHg / 舒張壓85mmHg,比一般的標準(140/ 90mmHg)略低。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建議,有以下情形最好天天量血壓:
■40歲以上、肥胖、工作壓力大
■有高血壓家族病史
■停經後婦女(罹患高血壓機率上升)
■任何年紀發生過心血管病或中風的人
本文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1/4國人高血壓 應定期測量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7日電)世衛估計全球每3個成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衛福部統計,國內每4人就有1人患高血壓,與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造成死亡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全球每3個成年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問題,而因高血壓引起的死亡也占所有中風及心臟病死亡患者的一半,2004年統計認為,直接由高血壓致死的有750萬人,占當年全球死亡總數近1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國內20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24%,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高血壓,且有36.6%的高血壓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有血壓過高的問題。
國健署長邱淑媞指出,高血壓是造成心臟病、中風、腎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據國內公布最新死因統計顯示,民國101年3萬3168人因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死亡,估計平均每5人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World HypertensionDay),今年主軸是定期量血壓。邱淑媞提醒民眾,量血壓應注意事項,包括量血壓前半小時最好不要運動、吃飯、抽菸或喝茶、咖啡、酒等有刺激作用飲料,最好先坐下休息5分鐘再量。
她說,量血壓時以坐姿測量,不要翹腳,測量時不要交談。若兩臂的血壓值差超過20毫米汞柱,則需向醫師報告。
對高血壓患者而言,定期就醫及規律服藥很重要,另外,健康的生活型態更是不能少,飲食要減鹽,多吃新鮮天然食材,少加工食材及調味料;維持健康體位在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定期量血壓。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防血壓偏高 醫師:勤測量免惡化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為防高血壓,我都白天騎『咖踏掐』,晚上按時量血壓!」高血壓學會20日公布由歌手陳昇拍攝的預防宣導短片,學會理事長陳文鍾指出,中壯年血壓偏高者,應每天早晚各量1次血壓。台大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家族有高血壓病史、飲食偏好重鹹、每週吃2次炸物,及睡眠品質不佳者,都是高血壓高危險群,務必勤量血壓。
詹鼎正指出,收縮壓大於135、舒張壓大於85,血壓就已偏高,若未控制,極易罹患高血壓。千禧之愛基金會6月時量測國內300餘位40至64歲中壯年民眾血壓後發現,血壓偏高比例逾4成。
2013年國人10大死因高血壓名列第8,但第2、3名的心臟及腦血管疾病,也與高血壓有關。詹鼎正分析,國內65歲以上民眾約6成有高血壓問題,45至64歲比例也達3分之1。
陳文鍾表示,只要頭痛、頭暈、肩膀痠痛、視力模糊、心悸、胸悶、呼吸短促、水腫,都可能是高血壓症狀,但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或不明顯,因此高危險群只能靠勤量血壓,以及早發現。
「高血壓高危險群應每天在早上起床小便後、尚未吃早餐或服藥前,及晚上就寢前各量1次血壓。」陳文鍾指出,測量前半小時,就不能運動、抽菸、喝酒或進食,測量前5分鐘最好能靜坐休息。
他說,測量時需採坐姿,並輕靠椅背,切忌雙腿交叉或蹺腳,以免造成2至3毫米汞柱誤差;若多次量測結果都正常,可每3個月量1次,若偏高,應連續1週每天早晚測量,並向醫師諮詢。
高血壓雖可能導致殘障甚至死亡,但其實很容易控制。」陳文鍾解釋,只要收縮壓下降5毫米汞柱,中風機率就減少14%,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也減少9%,只要血壓偏高者調整飲食、作息並多運動,就能遏止偏高狀況惡化。

台灣醒報 – 2014年8月20日 下午9:12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中年人無感 大多沒量血壓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0日電)高血壓是沉默殺手,一項隨機調查今天披露,自認血壓正常的中年人已有37%血壓偏高,而且因為工作忙、沒有異常,大多數是平常沒量血壓。
血壓正不正常,不能憑感覺,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說,曾有50歲工廠老闆持續頭痛頭暈而確診高血壓,治療期間常因忙碌或感覺良好而自行停藥,導致血壓不穩定,某天腦中風而右半身癱瘓伴隨失語症,一生事業停擺。
高血壓學會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國人血壓認知行為調查」發現,40歲以上受訪者超過7成的生活型態是高血壓風險族群,僅7%天天量血壓。312位受訪者隨機在統一超商健康小站量血壓,其中37%血壓偏高,檢測之前卻自認正常。
陳文鍾說,多數高血壓患者靠運動、飲食控制,不容易達到血壓目標,最好搭配持續穩定用藥,血壓較能控制在理想狀態,腎臟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機率也會降低。
陳文鍾的另一位病患堪稱模範,患者是位70歲退休主管,15年前罹患高血壓,力行每天早晚量血壓、準時用藥及運動,多年來遵守醫囑,持續不中斷,老當益壯,跟著兒孫出國遊玩享受退休生活。
鑑於國人力行血壓管理比例偏低,高血壓學會和千禧之愛基金會邀請新寶島康樂隊團知名藝人陳昇等人拍攝公益短片,陳昇在片中早上騎腳踏車,晚上量血壓,呼籲「中年後血壓管理,要一路搖滾到90歲!」1030820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輕度高血壓 逾5成產生併發症


輕度高血壓,逾五成易產生併發症。高血壓不只容易使人壽命減少,也容易有併發病,美國公共衛生服務研究顯示,未經治療輕度高血壓患者,罹患7~10年後,有1%死亡,29%發生血管硬化的併發症(主要為冠狀動脈疾病),53%發生高血壓併發症(如左心室肥大網膜病變腦血管障礙腎衰竭心衰竭)。在這些併發症的患者中,12%發生血壓的惡化,顯然,即使輕度高血壓如不治療也會造成器官的損傷。
高血壓每年奪走710萬條人命,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林幸榮表示,高血壓易引發心房顫動、中風、心肌梗塞、腎臟及視網膜病變甚至猝死等嚴重併發症。
衛福部調查,40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每3人就有1人是高血壓患者,但其中三到四成的病患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長期血壓高女性 乾癬發生率高逾2成

女性若長時間患有高血壓,除了要好好控制血壓,也要留意一下乾癬問題,同樣地,乾癬患者也要隨時監控血壓變化。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長期患有高血壓的女性較容易出現乾癬,其罹患乾癬風險比一般血壓正常的女性來得高。研究也發現,女性長時間使用治療高血壓藥物乙型阻斷劑,也會增加乾癬發生機率。
這項研究分析一九九六年到二OO八年「美國護理師健康研究」中近七萬八千名女性資料,發現其中有八百四十三人確診罹患乾癬,持續追蹤超過十年,而有上述結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皮膚科醫學期刊」(JAMA Dermatology)。
在台灣,根據健保資料,每年大約有八到十萬人因乾癬就診。在美國,大約有百分之三的人罹患乾癬。乾癬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為免疫系統失調引起。患者皮膚可能出現發紅、紅斑、脫屑等症狀。過去研究顯示,乾癬與糖尿病、心臟病、憂鬱症等疾病大有關聯。
研究作者美國布朗大學沃倫阿爾珀特醫學院皮膚科教授阿布拉爾‧庫雷西表示,這次研究發現,女性如果超過六年都有高血壓問題,出現乾癬的機率就會增加,與血壓正常的女性相比,乾癬風險上升約百分之二十七。
研究人員還發現,女性若使用治療高血壓藥物乙型阻斷劑超過六年以上,罹患乾癬風險更增加近百分之四十。
庫雷西教授指出,研究並沒有證實高血壓、高血壓藥物與乾癬之間的因果關係。不過乙型阻斷劑可能會對免疫系統造成影響,進而誘發乾癬發作。未來研究若進一步發現停用乙型阻斷劑可改善乾癬發作情況,可能就得考慮讓患者改換其他種類降血壓藥。此外,乾癬患者也要定期量血壓,以確認有無高血壓問題。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7月7日 上午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