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男性不孕 可能健康拉警報

男性如果精液品質不佳、有不孕症問題,可能是高血壓、其他全身性疾病警訊,最好檢查一下全身健康狀況。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男性不孕症高血壓、其他看似不相干疾病互有關聯。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生育與不孕」醫學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
這項研究涵括九千多名男性不孕症患者,結果發現,男性精液若出現異常,較容易有高血壓、皮膚病、內分泌失調等問題。因此治療男性不孕症問題時,可能需要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另外,男性如果因生殖障礙就醫,醫師最好讓患者做全身健康檢查,看一下患者是否還有其他疾病。
史丹佛大學男性生殖醫學、男性生殖外科主任、泌尿科助理教授邁可‧艾森柏格為研究首席作者。他表示,所有伴侶當中,大約百分之十五有生育困擾,其中一半是因為男性精液異常。而男性如果有不孕症,可能是全身健康警訊,必須要多注意這問題。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分析九千三百八十七名男性就診紀綠,這些男性年齡介於三十歲到五十歲,中位數為三十八歲,這些男性定期提供精液樣本,研究人員則觀察其精子大小、濃度、精子活動狀況等資訊。結果顯示,精液品質不佳與高血壓、血管疾病、心臟病等系統性疾病大有關聯,尤其是很多人都同時患有高血壓。此外,有些精液異常問題與皮膚病、內分泌失調有關。
艾森柏格指出,人類所有基因中,大約有百分之十五的基因與生殖功能有直接關聯,這些基因也會影響其他身體功能。此外,治療男性不孕症問題,最好也要評估一下患者整體健康,這樣才能幫助解決問題。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7成4青壯年不知自己高血壓



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台灣飲食重油重鹹以及過大的工作壓力,高血壓已然年輕化,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07年台灣  3高追蹤調查」發現,台灣地區  20到  39歲的族群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的人高達  7成  4,平均每  4個有高血壓的青壯年人就有  3人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台北市衛生局呼籲,把握「定期量血壓」、「規律運動」等  6大原則就可常保健康。
 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莉茹表示,高血壓是國人普遍但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也是造成腦溢血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推估,今年台北市高血壓人數約  45萬  2988人。
 林莉茹說,現在人們工作壓力大,由於時間被壓縮導致運動量不足,首先每週運動  150分鐘,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民眾,可利用日常生活增加身體活動量;維持正常體重,成人標準身體質量指數  (BMI)為  18.5到  23.9,健康腰圍女性不超過  31吋  (80公分  )、男性不超過  35吋  (90公分  )。
 再者,飲食把握天天五蔬果,低脂少油炸;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熬夜、不抽菸、不過量飲酒,每日酒精建議量男性為  30cc、女性為  15cc;定期量血壓,維持理想血壓  120/80mmHg以下,建議高血壓患者每日早上起床  1小時內測量血壓及服藥;定期健康檢查,年滿  40歲至  65歲每  3年  1次的免費健檢,超過  65歲則是每年  1次。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秋涼防惡性高血壓 恐引發心肌梗塞

秋意漸濃,夜晚氣溫已帶有涼意,天冷會影響血管收縮而導致血壓上升,患有高血壓的民眾應格外注意控制血壓,以免收縮壓突然驟升至180 mmHg以上,可能造成「惡性高血壓」,引起急性主動脈症候群、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壓性腦病變等,有致命風險的重症。

1名67歲女性患者,本身有高血壓及高血脂,平日規則服藥,血壓控制穩定,但上個月一日清晨4點卻突然劇烈胸痛且轉移至背部,從睡夢中痛醒,急診量血壓為198/98mmHg,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胸主動脈有小面積主動脈裂孔,診斷確定為「急性主動脈症候群」,還好經緊急治療和後續控制,才將血壓良好控制在120/80 mmHg以下,心跳也控制在80以下,一周後平安出院。
收治患者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心臟科賴怡青醫師表示,高血壓是常見的疾病,而「高血壓急症」卻時常被忽略,「高血壓急症」即所謂的「惡性高血壓」,通常是指短時間內收縮壓急速升高到180mmHg以上,但並非每個血壓大於180mmHg的病人皆為「惡性高血壓」。
「惡性高血壓」是指人體因血壓驟升而產生重要的器官傷害,常見的影響為高血壓性腦病變、顱內出血、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肺水腫、急性主動脈症候群等。惡性高血壓的嚴重程度與血壓數值高低沒有絕對的關係,會因個人體質而異,但需注意的是「惡性高血壓」須立即降壓,以減少該器官繼續損傷。

控血壓無假期!飲食低脂低鈉+適度運動+規律服藥
近日天氣轉涼,血壓控制更困難。賴怡青醫師提醒,高血壓是沉默的疾病,高血壓病患除了需作息規律與飲食控制,減少鈉、脂肪與膽固醇攝取及養成規律運動外,規則服藥控制血壓也很重要,若身體出現其他不適症狀,請及早就醫,以避免高血壓引起心臟病、中風或惡性高血壓等其他病症,而危害身體健康。
【小辭典/急性主動脈症候群】
急性主動脈症候群,主要是指「急性主動脈剝離症」及「胸主動脈瘤破裂」。主動脈剝離在症狀發作的14天內稱為急性,若不儘快正確治療,統計發現有至少50%患者會在發生後48小時內死亡,而其主要症狀包括嚴重胸痛、背痛或腹痛,也可能因血液灌流異常而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梗塞,嚴重時會猝死。
胸主動脈瘤破裂則是指胸主動脈因粥狀動脈硬化而膨脹導致破裂,患者會因大出血而產生劇烈疼痛,甚至直接產生休克或猝死。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兒童高血壓常見血管問題


高血壓常見於中老年人,但兒童也會有高血壓,惟兒童高血壓大多是非原發性高血壓,成大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謝旻玲指出,許多血管問題是造成兒童高血壓主因之一,應及早就醫治療。
成大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謝旻玲指出,兒童高血壓的定義和成人不同,成人高血壓是指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大於140、90單位,兒童血壓會隨年紀、身高、體重及性別不同而變化。
謝旻玲說,目前認為3歲以上兒童至少每年量測一次血壓,3歲以下高風險兒童才需要監測血壓,高風險族群兒童包括早產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泌尿系統疾病或是有可能腦壓上升的兒童,都需要密切監測血壓值。
謝旻玲表示,造成兒童高血壓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出可以治療的主要疾病,一般說來,年齡越小血壓越高、無明顯家族高血壓病史的兒童,更應積極去尋找是否罹患其他疾病,例如先天性心臟病、腎臟病、神經系統問題、惡性腫瘤等。
高血壓的治療根據造成原因的不同而異,原發性高血壓的兒童,需要先從調整生活型態做起,飲食上須少鹽少油,讓身體動起來,養成規則運動的習慣,若是改變生活型態仍無法控制血壓,才會給予兒童降血壓的藥物。
謝旻玲醫師舉病例說明指出,1名6歲兒童,心臟肥大但無主動脈弓狹窄,內分泌檢查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素等指數均正常,神經學檢查無明顯異常,但腎臟檢查發現腎血管亂流及右腎動脈狹窄併發心室肥大,經施以腎動脈血管擴張術後,血壓120至130/80mmHg,追蹤2年,不需再服降血壓藥物。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血壓管理3步驟 檢視量測就醫



高血壓宿有「沉默的殺手」稱號,近三分之一民眾在健檢或超商量測時才意外發現血壓偏高。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表示,根據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高血壓性疾病高居全球可控疾病因子中導致殘障及死亡人數的第一位。
想要提高自我警覺,就應該從生活型態因子著手,若有高血壓家族病史、平日高油高鹽、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符合上述其中一項因子的民眾就屬於「高血壓風險族群」,平日就應該特別注意血壓管理。
高血壓大多數是沒有症狀的,固定量血壓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然而,若進一步詢問高血壓風險族群平日是否有不明症狀,有四成有頭痛頭暈、肩膀痠痛、視力模糊等高血壓可能之相關症狀,但多數民眾卻未留心血壓值,因而錯失血壓控制先機。
無論是有感症狀,或平日無任何感覺,只要屬於風險族群,就應該做好血壓管理三大步驟:「檢視、量測與就醫」!首先,無論是否有出現症狀,先檢視自身是否符合高血壓風險族群;若符合,則應時時留心自身血壓狀況,主動每日正確量測血壓,並加以記錄一至二周;最後,若平均血壓值偏高,則應立即就醫向醫師諮詢,提早了解身體狀況,加強預防高血壓。

高血壓引發心臟病 女比男危險

中國時報【廖綉玉╱綜合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假設男性與女性的高血壓程度相同,女性罹患的血管疾病種類遠多於男性,這跟兩性導致高血壓的生理機制差異極大有關。科學家表示,醫師應及早積極治療有高血壓的女性病患。
俗稱「無聲殺手」的高血壓易導致兩大致命疾病之一的心臟病。隨著醫學進步,過去20至30年來,美國男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率大幅下降,然而過世的女性裡,仍約有1/3死於心臟病。
兩性接受同樣的高血壓治療,為何有此巨大差異?北卡羅萊納州威克森林浸信醫學中心對此加以研究,該中心找來100名53歲以上有高血壓卻從未治療的男女,這些受試者沒有其他重大疾病。
研究團隊利用特別設計的一連串實驗,測量血壓飆高時的血液循環動力與荷爾蒙數據,想要測試高血壓的主要原因究竟跟心臟或血管有何關聯。
結果發現,假設男性與女性的高血壓程度相同,女性罹患的血管疾病種類比男性多30%至40%。另外也發現,女性控制血壓的心血管系統,以及荷爾蒙種類與程度皆迥異於男性。
醫學界過去認為,高血壓男性與女性面臨的疾病風險相同,因此接受的治療也一樣。本研究主持人菲瑞里奧教授表示,此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女性患高血壓的原因,以研發最適合女性的療法。
這是首次有研究在選擇降血壓藥物時,或是針對血壓升高的不同原因對症下藥時,把性別當成考量因素。此篇研究發表在《心血管疾病治療進展》期刊。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血壓居高不下 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可改善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高血壓病人看過來!若是服用藥物仍然無法有效控制血壓,就得要注意,有可能是頑固型高血壓作祟;所幸目前有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可改善,若有頑固型高血壓困擾,血壓持續居高不下,即應積極就醫診治。
一名53歲陳姓婦人,22年來就是被頑固型高血壓所苦,她每天得服用多種藥物,但是都無法使血壓控制在安全範圍,日前到衛福部花蓮醫院接受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病況才獲得改善;收治這名婦人的心臟內科涂崇誠醫師表示,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有其適應症,必須年滿十八歲、經門診量測血壓的收縮壓三次都在160以上、且使用三種以上降血壓藥二週都無法控制,以及腎功能不良者,即可使用腎交感神經阻斷手術來治療。
涂崇誠醫師指出,腎交感神經阻斷術為微創手術,是以導管從鼠蹊部送進腎動脈,再用特製的燒灼導管,經由股動脈到達兩側腎動脈,再釋放射頻能量破壞腎動脈壁交感神經末梢,每側腎動脈燒灼處約只需四至六點,手術時間短,又沒重大併發症,住院時間僅需兩天;病人一個月後收縮壓可降10~15毫米汞柱,一年後約降20~30毫米汞柱。
頑固型高血壓約佔高血壓病人10-15%,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頑固型高血壓都能以腎交感神經阻斷術來改善;臨床顯示,目前仍有10-15%頑固型高血壓患者,在進行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後,血壓改善不明顯,而且此項新技術由於特殊衛材健保不給付,必須自費約15萬元不等,所以,要進行該項手術,仍須審慎評估。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控制高血壓 千萬不可和親友共服藥物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高血壓雖沒有立即的危險性,但仍必須定期服藥,尤其多數高血壓並無任何徵兆,只有少數人才會出現頭暈、耳鳴等症狀;高醫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姿樺指出,臨床上,竟有人認為血壓飆高,只要自行服用降血壓藥即可,甚至還有人拿父母的降血壓服用,小心恐傷身。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續發性,其中90至95%的高血壓患者多為原發性高血壓,導致因素多與肥胖、胰島素阻抗性、老化、心理壓力,甚至是抽菸喝酒等相關;陳姿樺說,若為續發性高血壓,則是因腎臟疾病、甲狀腺異常內分泌異常、其他內分泌問題等引起,通常找出病因後,對症下藥,就能有效獲得控制。
醫師陳姿樺進一步說明,想要有效控制高血壓,除了從生活習慣改變開始,必要時也應接受藥物的控制,但要注意,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服用所有藥物,像是合併有腎臟疾病、糖尿病、心衰竭、心肌梗塞等患者,都應遵照醫師指示,服用優先考量的藥物,才能避免影響病情。
民眾也應避免自行前往藥局購買相關藥物,甚至和親友共服相同藥物;陳姿樺提醒,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高血壓患者也應養成定期回診的習慣,且遵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才能確保血壓控制得宜。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戒除不良習慣、以保身體健康!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無感!逾7成中壯年陷高血壓危機

高血壓是國人隱形殺手,國內一項對中壯年「國人血壓認知行為」調查,發現僅7%民眾每天量血壓,因生活忙碌、飲食油膩,無法顧及血壓管理,造成有72.4%的民眾,生活型態屬於高血壓風險族群。(影音提供/臺灣高血壓學會) 
調查:每5人中僅1人天天血壓管理
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共同發佈「國人血壓認知行為調查」,針對大台北地區便利商店312名40至64歲顧客,發放問卷並測量血壓。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暨內科部主治醫師詹鼎正醫師表示,初步換算全台約有624萬高危族群,但每5人中僅1人有血壓管理;其中有41.6%中壯年血壓偏高,而「自我感覺良好」的民眾實測血壓後,還是有37%血壓偏高。 
症狀不明顯!1/3患者無感有高血壓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醫師進步一指出,據英國究發現,高血壓性疾病高居全球可控疾病因子中死亡人數第一位;國人高血壓自知率僅約7成,但還是有3分之1患者根本無感自己有高血壓。
詹鼎正醫師表示,調查中已知有高血壓偏高卻未檢查者更有68%,這些中壯年不乏「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只是一時血壓偏高,不會有高血壓;「無感」認為除了血壓偏高,沒有其他不舒服,因此忽略自身健康問題。
正常高血壓收縮壓小於13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85毫米汞柱。高血壓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心悸、水腫等,易被腦、心臟與腎臟病症狀混淆,但僅少數患者出現輕微症狀,高達52%高血壓患者因沒有症狀,缺乏血壓控制的警覺性。
高血壓一輩子藥不離身?生活調整可減量
另一些人則是明知罹患高血壓,卻怕看完醫生後,終身擺脫不了藥物的控制,所以寧願裝「忙」逃避。對此,陳文鍾醫師表示,高血壓與情緒、壓力、生活和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若在高血壓前期戒除不良習慣,有機會不需用藥;即使確診高血壓必須服藥控制,只要和醫師做好配合,仍有機會減少藥量。
國外研究發現,穩定控制血壓,收縮壓平均下降5毫米汞柱,可減少14%中風、9%心血管疾病、7%死亡的風險;舒張壓下降7.5毫米汞柱,則能降低46%中風率與21%冠心症的風險,顯示控制血壓是遠離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必勝方法之一。
血壓管理好 遠離高危族群
陳文鍾詹鼎正醫師雙雙表示,每天量血壓,能有效控管自身的身體狀況,不需要等到健康檢查才發現自己血壓偏高;無論平時有無感覺不適,只要是有家族病史、飲食油膩的高危族群,都應該做好血壓管理「檢視、測量與就醫」,不要等發病後再來治療。
高血壓會隨情緒、飲食以及運動等因素讓血壓忽高忽低,所以在測量血壓時,要保持身心平靜,才能測得標準的血壓值;經數次測量正常後,可改3個月或半年量一次,若需詢問醫師,需攜帶平日測得數據,醫師才能準確評估個人狀況。
【每天10分鐘 血壓管理真輕鬆】
1. 測量前半小時不抽菸、喝飲料、吃東西或運動。
2. 坐著休息5分鐘以上。
3. 於安靜環境,選擇有椅背、手臂靠在桌上,坐著量血壓。
4. 測量中,身體不動、腳不交叉、不說話、放輕鬆。
5. 壓脈帶的高度與心臟齊平。
6. 記錄每天血壓值;1天2次,早上廁所後,晚上睡覺前,維持一個禮拜。
作者: 華人健康網 實習記者王詩芳/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注意飲食…血壓仍高藥控制



記者蔣謙正/台南報導
 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家醫科醫師廖健男,昨天在社區健康營造站強調,高血壓患者若已經減肥,飲食也注意了,也有運動,但血壓還是偏高,就要認命吃藥,就像認真念書的學生,熬夜苦讀還是考不及格,就去補習吧!
 由郭綜合醫院及財團法人林澄輝基金會合辦的社區健康營造站,在臨安路  1段  89號  3樓舉行。廖健男指出,血壓就是血管裡的壓力,就像水管裡有水壓一樣,血壓像股價會上下震盪,偶有波動,睡覺平靜時低一點,運動、走路、生氣時高一點,天氣冷高一點,天氣熱低一點,如果在家裡量到血壓  125/75,到了診所再量變成  135/90,這很正常,不要覺得自己有問題,因血壓上下震盪變化是正常的。        
 廖健男強調,真正的高血壓是大部分時候量到的血壓都偏高,非偶爾出現的短暫升高。一般而言,最少要  3次以上在不同時間內測得血壓都有升高情形,才能夠診斷為高血壓。
 根據衛福部  2012年的調查,台灣地區每  10個  65歲以上的人,平均  5.7人有高血壓,每  10個高血壓患者中,只有  7個認為自己有高血壓,剩下  3個覺得自己只是血壓高一點而已,其中只有  5個願意吃藥控制,這  5個吃藥的人裡面,只有  2.5人血壓控制得不錯。  
 他說,目前的醫學科技,沒有任何可以「治好」高血壓的方法,所以必須要吃一輩子的藥,不吃藥的副作用更多,如果已經在吃藥治療,血壓控制得很穩定,千萬不要隨便停藥,因為血壓一定會再往上飆,忽然飆高的血壓很危險,很多腦出血都是這樣來的。如果不想吃藥,就該和醫師好好討論,是否有將藥劑量減低的空間?  
 血壓偏高的時候會有什麼症狀?廖健男指出,沒有任何症狀,但等出現不舒服的時候,通常血壓都已經非常高了,很多人是在急診室發現自己有高血壓,甚至中風、腦出血了才知道,但已經來不及了。所以他特別提醒患者,不論有沒有不舒服,平時記得量血壓,至少  1星期量  1次。
 他說,高血壓患者要採用健康飲食,要含大量水果、蔬菜,選用低脂食物,少吃含鈉太高的食物,如醃製食品、加工食品、各種調味料、動物內臟、海產等。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兒童高血壓 3歲以下宜密切監控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高血壓會增加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肌梗塞左心室肥大心衰竭腦血管疾病。成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謝旻玲表示,除了成人外,兒童也須當心高血壓問題,其中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泌尿系統疾病、腦壓上升的兒童都是高危險群,3歲以下須密集監控血壓偵測,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改善,嚴重者則需施以心導管手術。
謝旻玲醫師表示,成人和兒童高血壓定義不同,成人血壓大於140/90毫米汞柱的數值就被認定為高血壓,兒童的血壓則會隨著年齡、身高和體重的增長及性別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兒童血壓高於同年齡兒童95個百分位以上,就顯示有高血壓;舉例來說,一個6歲男孩收縮壓的第95個百分位為110毫米汞柱,舒張壓的第95個百分位為75毫米汞柱,當這位六歲男孩的血壓高於110/75毫米汞柱就可視為高血壓了。
造成兒童高血壓的原因很多,一般而言,年齡越小血壓越高、無明顯家族高血壓病史的兒童,更該積極留意是否罹患其他疾病,例如先天性心臟病、腎臟病、神經系統問題、甚至是惡性腫瘤等。謝旻玲醫師指出,有高血壓的兒童必須注意血壓變化,3歲以上的兒童至少每年測量一次血壓,而3歲以下高風險小朋友,包括有先天性心臟病、泌尿系統疾病、腦壓可能上升的兒童,需要密切偵測血壓。
兒童高血壓治療的方法又因造成原因不同而各異,謝旻玲說,原發性高血壓的小朋友需要先從調整生活型態做起,飲食上須少鹽少油,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若改善生活型態仍無法控制血壓,才進一步施以降血壓藥物。若是先天性心臟病造成次發性高血壓,病人需透過心導管治療或是外科手術才能解決。此外,腎動脈狹窄的病人也可以利用心導管技術,擴張窄縮的血管,甚至置放血管內支架來減少血管再狹窄的機率。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 健康醫療網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400萬人罹高血壓 僅兩成自知

優活健康網記陳承璋/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02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病僅次於癌症高居第二,高血壓性疾病也位居第八。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有著密切的關連性,高血壓儼然成為危害國人健康一大殺手!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7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追蹤調查研究」,發現全國約有430萬高血壓患者,其中約有三成病患不知自己有高血壓;20~39歲的民眾中,高血壓自知率只有26%,等於平均每四個患有高血壓的青壯年,就有三個人不知道自己血壓已過高。
另根據調查顯示,約4成國人家中備有血壓計,然而絕大多數疏於使用,僅約2%民眾有每天測量血壓的習慣。且其中超過55%的民眾有錯誤的量血壓觀念,不清楚量血壓前需休息五分鐘,不能飲用咖啡、茶或酒等刺激性飲料,且不可邊測量邊講話等注意事項。
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醫師表示,年輕族群不只對血壓健康認識不足,更缺乏危機意識。高血壓是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疾病,血壓若長期偏高,將會引起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動脈剝離、腎臟衰竭及視網膜病變等嚴重併發症,造成患者的殘疾或死亡。因此養成居家測量血壓的習慣相當重要,透過對自己血壓狀況的掌握,將可提前預防高血壓及其他併發症狀的威脅與風險。
黃瑞仁醫師提醒,雖然量血壓的動作看似簡單,前後只需要約一分鐘的時間,卻蘊藏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只要操作不夠確實,就可能影響測量的數值。他說,正確的量血壓方式,應量血壓前休息5分鐘;量血壓時要連續量兩次,中間間隔2分鐘;以及需連續測量記錄血壓值7天。只要能確實掌握這些小撇步,正確地測量血壓,就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