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健保給付新型高血壓藥 控壓達標率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高血壓治療又有新選擇! 經過國外研究證實,新型ARB藥物與同類型藥物相比,降壓效果更好、副作用更低,健保署已在5月通過健保給付。
2012年台灣十大死因數據顯示,高血壓致死率位居第八,佔3.2%,但相關的疾病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卻佔了台灣總死亡人數3成左右,已與癌症不相上下,可見高血壓所帶來的後續影響不容小覷。然而,根據國健署調查,台灣20歲以上的高血壓發生率約28%,但臨床上血壓控制達標率卻低於3成,甚至有15%的患者在服用了3種以上的降血壓藥物後仍無法有效達標。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表示,新型ARB(血管張力素II接受體阻斷劑)藥物,是藉由阻斷 angiotensin II(血管收縮激素)的作用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劑量較低、降壓效果比同類的藥物還好,且能夠更有效的降低24小時的血壓,並減少了ACEI類(血管張力素轉換酵素抑制劑)治療高血壓用藥咳嗽的副作用。
不過,林幸榮指出,雖然對於需要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且原無法控壓達標的患者來說,新型ARB藥物是項新選擇,但對腎功能本身就不是很理想的高血壓患者而言,恐怕就不那麼合適了。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糖尿病患罹失智風險高5成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國際失智症協會昨日公布  2014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可降低失智風險,同時,教育程度越高,儲存較多「腦本」者,出現失智症狀的時間相對較晚。
 報告指出,高血壓、糖尿病,抽菸都會增加老年罹患失智症的機會;糖尿病患者罹失智症風險提高  5成;肥胖及缺乏身體活動是高血壓、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險因子,  65歲以上抽菸比已戒菸或從未抽菸罹患失智的風險高很多。
 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較高者老年時罹失智症風險較低。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表示,教育程度越高者,因儲存較多腦本,出現失智症狀的時間相對較晚;而相同腦病變嚴重度,較高教育程度者其認知功能相對較好。
 該報告指出,全球高收入國家的民眾心血管健康已有改善,但在中低收入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的國家反而有越來越多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糖尿病。此份報告警告,在未來數十年中低收入國家的失智症盛行率將大幅增加。
 該報告顯示若能在進入老年時有更健康的大腦,就可以更長壽、快樂且獨立的生活,而且可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表示,維護大腦健康是一輩子都很重要的事,尤其中年更重要,因為失智症的病理變化可能在症狀出現前  20年就開始。
 失智症造成全球超過  6000億美元的成本和不斷成長的失智人口,國際失智症協會呼籲,將失智症與非傳染性疾病一起納入全球及各國公共衛生計畫中,更有效檢測及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鼓勵戒菸,維持健康體重、增加身體活動,以遠離失智症的威脅。

高鉀食物Top20 降血壓有一套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為什麼血壓老是居高不下?高血壓是國人常見疾病,患者常感覺頭暈、眩暈、肩頸痠痛、耳鳴,長期疏忽,血壓持續超標會增加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除了藥物、生活習慣和情緒的控制之外,飲食也很重要。營養師表示,多數高血壓患者瞭解低鈉少鹽的飲食原則,卻很少知道補充足夠的鉀離子,也是控制血壓的重大功臣。
低鈉高鉀!穩定血壓不飆高
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李玉彩表示,鈉離子主要是存在細胞外的陽離子,而鉀離子是存在細胞內的陽離子,兩者共同扮演平衡電解質的角色,維持身體的滲透壓。鈉離子具有留住水分子的特性,對高血壓病人而言,高鈉攝取會增加水分滯留在體內,使得血壓上升,但是若鉀離子較多則可促進鈉的排出,因此,足夠的鉀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反而是一個保護因子。
現代人飲食口味偏重鹹,鹽分和鈉離子吃太多,鉀卻嚴重攝取不足,長期疏忽鈉鉀之間的微妙平衡性,導致高血壓年輕化或病症惡化。雖然台灣目前沒有針對國人飲食訂定鉀離子的建議攝取量,但對照美國DRI對成人每日的鉀建議攝取量為4700mg,以及1999-2000年台灣地區老人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結果,發現男性每天攝取鉀2497mg、女性2192mg,可看得出攝取量仍明顯不足。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量血壓姿勢不佳 恐造成誤差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量測血壓務求精準,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恐影響高血壓患者用藥安全。台北榮總心臟科主治醫師陳震寰21日出席「世界高血壓日」衛教宣導活動時表示,量血壓前半小時抽菸、喝酒、喝咖啡、未至少休息5分鐘,以及測量時說話、未靠著椅背導致身體晃動、雙腳交疊等習慣,都可能造成測量結果出現誤差。
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指出,高血壓易診斷、藥物選擇多,只要收縮壓下降10毫米汞柱,即可減少3成心臟病及4成中風患者死亡,衛福部2012年統計也顯示,近年心臟病死亡比例下降近48%,中風下降約31%,顯示治療高血壓並不困難;但國內高血壓患者病情獲穩定控制比例僅3成,低於美、日等國的5成,可能與部分民眾平時量血壓習慣不佳有關。
「血壓值稍有出入,可能就導致用藥策略改變,」陳震寰解釋,在收縮壓115至185、舒張壓75至115毫米汞柱的區間內,收縮壓每上升20、舒張壓每上升10,心血管疾病風險就增加1倍。而當收縮壓減少2毫米汞柱,中風死亡率會降低6%,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率降低4%;舒張壓減少2毫米汞柱則會使中風發生率下降15%,冠心病發生率降低6%,因此量測血壓一定要講求精準。
陳文鍾表示,近4成民眾會出現「白袍高血壓」狀況,也就是面對醫護人員時過度緊張而致血壓飆升,反而在家中自測數值較準確。陳震寰說明,最適合量血壓的時間,是早上起床1小內、上完廁所、尚未服藥與吃早餐,以及夜間就寢前;每回應取2次平均值,每次至少間隔1分鐘。陳文鍾說,若自測收縮壓逾140、舒張壓逾90,最好早晚各量1回、連續量5至7天,並記錄數值供醫師參考。
「量血壓前30分鐘應避免運動或進食,特別是菸、酒、咖啡等易造成數值波動的刺激性物質,」陳震寰說,量血壓前最好靜坐5分鐘,測量時背靠椅背,切勿翹腳、雙腿交叉或說話,且一定要脫除外套或厚衣服後再量。
手腕式血壓計誤差太大,應以上臂式血壓計量測結果為準,」陳文鍾強調,套住手臂的「脈壓帶」位置應與心臟等高,肥胖者宜使用大號脈壓帶,否則會測得偏高收縮壓,兒童若混用成人用脈壓帶,則會測得偏低收縮壓。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低鈉鹽加高血壓藥 恐致心律不整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不是每位高血壓患者,都適合以鉀代鈉的低鈉鹽烹調的食物。國泰醫院藥師蔡蕙君表示,部分高血壓患者服用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RB)類藥物,會造成血液中「鉀」離子濃度升高,而一般市售低鈉鹽是以「鉀」代「鈉」,兩者一旦「混搭」,恐致血鉀劇烈上升,造成肌肉無力,甚至心律不整,應食用少量精鹽即可。
高鉀食物需注意】 「不只是低鈉鹽及低鹽醬油,許多天然蔬果也富含鉀離子,高血壓患者必須特別注意食用量,」蔡蕙君18日指出,服用ACEI或ARB類藥物者需避免過量攝取空心菜、胡蘿蔔、芹菜、茼蒿、菠菜、莧菜、香菇、馬鈴薯、硬柿、芭樂、香瓜、香蕉、龍眼、葡萄、柳橙、橘子、楊桃等食物,烹調時則應採用一般精鹽,只要1天攝取量不超過5公克,不致影響血壓控制。
「一般民眾與部分高血壓患者都可以吃低鈉鹽,」國泰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馮祥華分析,高血壓患者除藥物外,若有其他併發症,或腎臟病、肝硬化等問題,才需要注意飲食中的鉀離子含量;他強調,每位患者狀況都不同,含鉀食物能不能吃、吃多少算過量等問題,都需透過定期抽血檢驗,並由醫師、藥師評估。
勿自行混用胃藥】 「民眾普遍有『吃藥傷胃』的觀念,但不是每種藥物都會傷胃,」蔡蕙君表示,藥物與食物及其他藥物都可能產生交互作用,有些會增強藥物毒性,有些則會抵銷藥效;例如治療皮膚或呼吸道感染常用的四環黴素或恩菎類抗生素不致傷胃,但部分民眾服藥時也同時服用制酸劑類的胃藥,胃酸被制酸劑中的鈣、鎂離子中和,反降低胃腸吸收抗生素,使抗生素無法達到「有效治療濃度」。
「牛奶也會造成類似胃藥的狀況,」蔡蕙君指出,除牛奶富含鈣質外,牛奶也會中和胃酸,使胃部酸性減弱,某些「腸溶錠」類的藥物,會在胃部提早溶解,因而無法產生藥效,甚至傷害胃部。
藥物交互作用多】 蔡蕙君說明,心、肺栓塞或修補心臟瓣膜等患者常服用的抗凝血劑「香豆素」,若與維他命E、銀杏或蔓越莓混食,會加強抗凝血效果,增加內出血風險;但若食用富含維他命K的花椰菜、菠菜、苜蓿芽、甘藍菜或動物肝臟、綠茶等食物,則會降低香豆素藥效,提高血栓風險。此外,人參及銀杏都不適合服用香豆素或阿斯匹靈者食用,會使血液不易凝集,造成出血或紅血球破裂的「溶血」反應。

年過40 逾7成高血壓

依據台灣高血壓學會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共同發布之「國人血壓認知行為調查」發現,40歲以上民眾有超過七成為可能高血壓風險族群,換算全台有624萬人需做血壓管理,但卻僅約兩成每周量血壓,其中天天量測血壓者更只有7%,顯示國人面臨血壓管理不佳的現況。
國人的血壓自我感覺良好,控制行為實在不足。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詹鼎正表示,此次超商隨機抽查三百位中壯年人士的血壓認知行為發現,自認為血壓狀況良好的中壯年中,現場休息五分鐘後量測血壓,竟有37%血壓值偏高。另,已自知血壓偏高卻未進一步檢查的民眾中,更是高達七成血壓持續偏高。進一步詢問,血壓偏高卻未就醫的原因,四成民眾認為只是一時偏高,不會真有高血壓、二成一認為沒有不舒服不需要看、二成一怕看醫師要吃藥、一成六太忙沒空看,百般理由就是忽略血壓控制的重要性。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表示表示,主計處統計國人每天平均工作10.8小時,卻不願意花10分鐘坐下來好好量血壓,用忙碌、裝無感當理由,持續自我感覺良好而不願意正視自身健康,小心長期下來越忙、血壓越高,進入血壓控制的「惡性循環」。
有鑑於國人力行血壓管理比例偏低,教育國人積極做好血壓管理刻不容緩,臺灣高血壓學會聯手推出公益影片,而血壓管理概念也獲得新寶島康樂隊團知名藝人陳昇、阿VON響應,首度拍攝血壓管理公益短片,片中不僅呈現普遍中壯年族群對未來夢想、人生還想完成許多事情的期待,陳昇更親身呼籲,早上騎卡搭掐(腳踏車),晚上量血壓,影片中更發下豪語「中年後血壓管理,要一路搖滾到90歲!」藉此激勵中壯年族群正視疾病管理、做好血壓管理。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高血壓年輕化 中壯年是高危險群

高血壓已經有年輕化趨勢,中壯年也是高危險群!台灣高血壓學會最新調查發現,40歲以上民眾有超過七成,可能是高血壓的高風險族群,而且有四成民眾明知血壓偏高卻不去就醫,醫師提出警告,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可是一旦血壓控制不好,很容易引發中風及心血管疾病。
現代人工作繁忙,經常熬夜加班,三餐幾乎靠外食,小心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國內有項最新調查發現,高血壓不再是65歲以上老年人專屬的疾病,近年來高血壓已經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 陳文鍾==
40歲以上的高血壓盛行率
從二十幾百分比
到現在已經四十幾百分比
所以顯然中壯年的高血壓
隨著時間有增加
最主要原因跟飲食西化
還有目前大家比較不運動
還有工作壓力大是相關的
台灣高血壓學會調查發現,40歲以上中壯年當中,有超過七成、可能是高血壓的高風險族群;但是天天測量血壓者、卻只有7%;而且有四成民眾,發現自己血壓偏高、卻沒有去就醫,自我感覺良好;不過研究顯示,如果收縮壓下降5毫米汞柱,死亡率就可下降7%。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 陳文鍾==
少部分民眾會抱怨到
頭痛 肩頸痠痛 睡不好等等
但這差不多只有四十幾百分比
有一半的病人完全沒有症狀
但是呢 還是要經由量血壓
知道你有高血壓
醫師強調,血壓控制好、就能預防中風及心血管等相關疾病,因此建議40歲以上民眾,最好每天花十分鐘量血壓,平時飲食少油、少鹽、多蔬果,保持規律運動,就能遠離高血壓的威脅。
賴淑敏 劉漢麟 台北報導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高血壓保健這樣做!吃洋蔥芹菜改善

高血壓小知識
【中醫病名】眩暈、頭痛、心悸、怔忡、胸痺、喘證、水腫
【西醫病名】高血壓、自發性高血壓、續發性高血壓
【適合吃的蔬菜】芹菜、菠菜、油菜、茼蒿、洋蔥、茄子、大蒜、南瓜、冬瓜、綠豆芽、番茄、香菇、蘑菇、黑木耳、髮菜、海帶、紫菜、竹笙、蘆筍
病因
高血壓顧名思義為血壓數值較高,正常的血壓為收縮壓139mmHg 以下,舒張壓在89mmHg 以下;確定性高血壓為收縮壓在160mmHgm以上,舒張壓在95mmHg 以上。血壓會隨著不同的情況而產生變動,如剛運動完,或情緒緊張等,在在都會讓血壓升高,所以在此時所測量到的高血壓,並不代表有高血壓的症狀。
一般最常見的高血壓為本態性高血壓,續發性高血壓較為少見。本態性高血壓與遺傳息息相關,而血管硬化為一重要因素,此高血壓是無法徹底根治的,只能長期依靠藥物來治療和控制;續發性高血壓則是因疾病而出現的伴
隨性症狀,如腎臟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都會使得血壓值升高,只要治療原本的疾病,高血壓就能得到改善。
高血壓若長期置之不理,易有併發症的產生,如眼底病變、心臟病變(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腎病變(腎功能不全、腎衰竭)等疾病,因此高血壓患者必須仔細接受醫師的診治,規律的量血壓。
症狀分類
傳統中醫並沒有高血壓這個病名,散見於眩暈、頭痛、心悸、怔忡、胸痺、喘證、水腫這些病症裡。
預防與護理
★飲食注意事項
1.少食用肥膩食品,如豬腳、油炸食品等。飲食最好少油、少鹽、少糖。
2.減少喝酒;喝酒和高血壓的關係極為密切。
3.平日可多攝取對高血壓有益處的食物,如:新鮮蔬果、五穀類食物等。
4.適合的水果: 柿子、葡萄、桃子(桃仁)、西瓜、鳳梨、草莓、百香果、蘋果、梨子、橘子、奇異果、香蕉、番茄、棗子。
★日常保健
1.避免精神刺激。
2戒除抽菸等不良嗜好。
3節制房事,避免過勞。
4應定期檢查血壓,以利早發現、早治療,防止中風。
5加強體能鍛鍊,並做到持之以恆,維持理想體重。
6平時避免吃消炎或止痛類藥物。
7在發作期間,應密切注意有無神志方面的症狀,若有口眼歪斜、手足無力、神智不清等症,則應考慮發生中風的可能。
本文出自時報文化《蔬療》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服藥後血壓過低 白袍高血壓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高血壓可稱為是「隱形殺手」,致病原因多且複雜,初期雖無明顯症狀,但若長期控制不佳,則有可能引起腎衰竭、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風。因此,定期量血壓,時時監測自己的血壓是否控制達標便格外重要!醫師建議,高血壓病友們可在家早晚自行測量血壓,避免因「白袍高血壓」而誤診。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約有16.5%的死亡是高血壓所造成,是全球非傳染性疾病主要危險因素,也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然而,卻有將近一半的患者,無法有效控制血壓。
亞太心臟學會副理事長暨成功大學陳志鴻教授指出,約有90%的高血壓患者屬於致病原因不明的「原發性高血壓」。若不積極治療,對大腦、心臟、腎臟及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傷害將會更加嚴重,因此,若能在平時養成量血壓的習慣,早期發現、就醫治療,加上日常生活的照護,便可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然而,許多民眾都有「白袍高血壓」的症狀!陳志鴻教授解釋,所謂「白袍高血壓」是指個體在醫療院所中所測量的血壓高於正常人的血壓,但在家中甚至醫院以外的環境中,其所測量的血壓卻是相當正常的,而這可能是因個體在醫療院所見到醫護人員時,情緒緊張焦慮,導致血壓反應性上升所致,若此時服用降血壓藥物的話,反而會導致血壓過低。
由於白袍高血壓並不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患者只要適時放輕鬆即可。因此,陳志鴻教授建議民眾,若平時血壓正常,但就醫檢測或健檢血壓卻過高時,不必過度緊張、也不必急著服用醫師給予的降血壓藥物。可先在家自行測量血壓,一個月後若血壓平均值仍偏高的話,再尋找專業醫師進行診治。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 健康醫療網